文 | 胡炜(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访谈节目,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因其内容广泛、形式轻松,在传统媒体时代受到普遍欢迎。从《东方之子》《实话实说》的黄金时代,到《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605168)》的深度探索,用“对话”打动观众,涌现出很多王牌栏目。
然而,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传统访谈节目赖以生存的“深度叙事”与“沉浸式对话”,不得不直面碎片化、娱乐化内容的冲击。
访谈节目,还能在短视频时代生存发展吗?
01
形式之“变”
在短视频时代鼎合网配资,访谈类视频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在注意力稀缺的场景和碎片化形式中,实现深度表达。在此背景下,一批新型访谈节目,逐步探索出独特的生存路径。
碎片化适配:传统访谈节目通常时长较长,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生活。短视频时代,访谈节目开始向短小精悍的方向发展,对时长进行压缩,催生出单元式访谈,通过话题聚焦和快节奏剪辑,将访谈内容拆分为多个短视频片段,通过轻量化内容满足受众的碎片化时间管理与手机使用习惯。
如谈话节目《DOU来聊聊》,每期仅15分钟,围绕用户关注的“网络暴力”“短剧现象”等话题展开,通过快节奏剪辑和网友来信互动,将深度讨论浓缩为“信息胶囊”。
场景多样化:传统访谈节目多采用演播室内的“一对一”对话模式,形式较为单一。如今,访谈节目开始走出摄影棚,融入更多真实生活场景,将真人秀与访谈进行跨界融合,实现“去演播室化”的沉浸体验,增加真实感和情感张力。
如新京报“我们视频”推出的访谈节目《出圈》,在场景选择时,会充分考虑嘉宾的身份背景和故事特点,根据访谈内容进行调整。无论是自然环境、私人空间,还是地标建筑,均通过场景的选择和布置,增强了内容的视觉效果。
强互动交流:传统访谈节目往往以单向输出为主,主持人为主导,嘉宾被动回答问题,观众参与度较低。短视频时代的访谈节目更加注重互动性,融入社交媒体的即时反馈特性,通过设置热点话题、征集网友提问等方式,引发观众的关注和讨论,实现“观众参与式提问”。
纪实访谈节目《热浪之外》,在这方面体现出形态革新。节目深度整合社交媒体生态,构建“热搜驱动-内容反哺”的互动传播链路,利用微博弹幕、投票功能实现“观众提问实时介入”,来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节目还通过分段式剪辑适配不同平台传播需求,如正片在长视频平台以完整版呈现,而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则拆解为5-10分钟的“热搜话题切片”,精准匹配用户碎片化观看习惯。
02鼎合网配资
内容之“变”
传统访谈节目依赖明星效应与大众话题,而短视频时代的访谈内容更注重垂直细分与圈层穿透。
素人叙事崛起:从精英叙事到素人视角,从泛话题到垂直圈层,更关注普通人的故事。传统访谈节目以名人、精英为主角,内容偏向宏观议题,较为宽泛。而短视频时代访谈节目,开始引入素人叙事,进行社会价值重构。
以《北京青年x壹次访谈》为例,作为一档聚焦青年群体生活与情感的网络访谈节目,凭借独特的内容定位和创作理念,在当下碎片化、泛娱乐化的媒体生态中脱颖而出。节目摒弃对名人或热点人物的追逐,选择将镜头对准普通青年,以素人为主角,记录他们在北京的生活困境、情感波动与人生选择。通过社会议题的微观切口,挖掘看似普通却充满情感张力的个体经历,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映射社会大议题,体现普通人的不普通。
情感连接深化:短视频访谈节目通过嘉宾的选择、议题设置等方式,由嘉宾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的故事,以情感共鸣取代猎奇叙事,让用户在碎片化观看中完成情感投射。
《老板有话直说》作为新京报旗下的创业访谈栏目,以“一千个老板,一千个创业避坑指南”为理念,通过各行各业的老板亲自揭秘创业历程,为观众提供丰富的创业经验和实用的避坑指南。节目邀请来自不同行业的创业者分享他们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真实可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案例,直观地了解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
垂直话题深耕:尽管短视频时代娱乐化内容占据主导,但很多访谈节目依然坚持深度思考,并向垂直细分领域发展,通过深度对话,探讨社会现象、人性思考,为观众提供深度内容。
如知乎推出的《2024洞见对谈》,聚焦“大模型技术”“中国科幻”等专业领域,通过学者与行业领袖的对谈,延续平台“精英化”“知识密度高”的调性,满足用户对硬核内容的需求。
03
何去何从
短视频并非访谈节目的终结者,而是其进化契机。
访谈节目生存逻辑的本质,在于将“深度”重新定义为“信息密度与情感浓度的乘积”,而非单纯的时间长度。在新的媒介生态下,通过形式革新、垂直深耕与运营升级,访谈节目突破了“短”与“深”的对立,探索出融合深度与效率的生存路径,展现出强大的形态弹性,在“变化”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
未来,随着AI技术赋能剪辑效率、跨平台联动拓展传播边界,访谈节目或将成为连接碎片化时代与深度思考的文化纽带鼎合网配资,在媒介生态中持续焕发生命力。
星火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