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易配资 王玄策:大唐历史最牛逼的外交官,一人灭一国,可惜知道的人少
梁启超曾经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评价:“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所谓“二十四史”,其实更像是帝王之家为自身编写的家谱。史学家们在撰写时,往往集中笔墨描绘帝王将相的功绩,甚至将他们的功与过、德与失都作为主要叙述对象,而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奋斗,却常常被忽略,甚至完全被掩盖。许多原本值得传颂的人物和事件,因未被史官采录银易配资,最终湮没在时光的尘埃中。但幸运的是,除了正史,我们还可以依靠碑文、墓志以及出土的铭刻资料,重新发现那些在历史书写中被冷落,却不该被遗忘的光辉身影。
在这些被埋没的名字中,王玄策堪称最为典型的一个。他的传奇经历若不是因西藏境内发现了那方“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碑石,恐怕早已被误以为是虚构的传说。要知道,王玄策竟能凭一己之力,借助外交手腕与军事谋略,平定异域国家,这在任何朝代都是惊世骇俗的壮举。然而,在史籍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寥寥无几。他始终只是一个五品小官,仕途不显,甚至在大唐群星闪耀的时代背景下,他几乎被完全淹没。为何如此有功绩的人,却在史书上显得如此低调?我们不妨结合史料与大唐初期的历史环境,来探寻王玄策“有功而无名”的原因。
展开剩余81%早年的默默无闻
王玄策的生卒年代并不详尽,现存的记载仅能确定他是洛阳人。年轻时,他通过进士考试,被任命为融州黄水县县令。这个职位处于边远之地,日常政务琐碎平凡,几乎没有机会建功立业。在史官的笔下,这类基层官吏很难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因而史书对他的记载几乎一片空白。这种“无名”,在当时实属正常,毕竟没有特别功绩的小官吏,几乎不可能载入正史。
命运的转折银易配资
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的一次外交事件。中天竺的国王戒日王因钦慕大唐国力,遣使赴长安朝见唐太宗李世民,以示友好。为了彰显大唐的礼仪与威望,李世民决定回访,并护送使者归国。出乎许多人意料,这一重要任务的副使人选,竟落在了籍籍无名的王玄策身上。当他接到圣旨时,既惊讶又感动。对于一个远在边陲、从未在朝廷显露头角的小县令来说,这无疑是飞跃般的机会。长安的官员们也对此颇为震动:一个小地方的县令,竟能跻身大唐使节行列。
唐天竺交往的开端
其实,大唐与天竺的联系早有根基。佛教自汉魏时期逐渐传入中土,到唐初更趋盛行。玄奘法师西行求法的壮举,为两国交往奠定了精神与文化的桥梁。戒日王的使节来到长安后,唐太宗派遣王玄策等人出使天竺,既是礼尚往来,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契机。王玄策首次出使颇为顺利,他与随行人员越过喜马拉雅山,经吐蕃境内得到松赞干布及当地百姓的资助,粮草、战马与御寒衣物一应俱全。最终,他圆满完成使命,为大唐赢得友邦信任。
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然而,六年后的第二次出使却危机四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再度派王玄策作为正使,副使为蒋师仁。然而此时的天竺政局动荡,戒日王已亡,其继位者阿罗那顺为巩固权力,竟悍然袭击大唐使团。王玄策一行人惨遭突袭,几近全军覆没。幸而王玄策与蒋师仁逃脱,并得到了当地人庇护。面对困境,他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果断谋划反击。他成功联合吐蕃与泥婆罗的兵力,亲自率军讨伐阿罗那顺。凭借精妙的战术与顽强的意志,他击溃对方军队,迫使阿罗那顺仓皇出逃,天竺北方诸城邦亦纷纷归顺大唐。这场胜利,使他赢得了“一人灭一国”的惊世美誉。
荣耀背后的遗忘
按理说,如此功勋卓著的将领,理应获得封侯拜将的嘉奖。然而现实却颇为残酷。王玄策只被授予“朝散大夫”,并未得到更高的官职。大唐初年名将辈出,他的功绩终究被淹没在李靖、李勣等赫赫战将的光环之下。随着岁月流逝,他的名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若非那块西藏的石碑,他或许早已被历史彻底遗忘。
然而,王玄策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全凭史书的记载来衡量。那些埋藏在碑文、铭刻与地方传说中的片段,同样闪耀着真实而耀眼的光辉。尽管他未能在正史中留下浓重一笔,但他的功绩已然跨越时空,成为中华文明长河中一段不可忽视的壮丽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星火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N配资 上海地铁太挤拆座位?官方回应:针对高峰拥挤,仅9号线一列列车试点
- 下一篇:没有了